前往惠州市惠阳环境园的路上,碧空如洗,树木葱郁,一座座“景区式”建筑映入游人眼帘,仿佛走进了祥和的客家古镇。“这里景色美,空气好。”傍晚驱车来散步陈先生感叹,“如果不说,难以想象这里竟然是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
2020年4月,惠阳环境园垃圾焚烧厂(二期)第一阶段顺利投产。监测显示,试生产以来,各项排放环保指数数据均优于国标和欧盟标准。“达标排放只是最基本的,我们园是国家3a级垃圾焚烧厂,也是周围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建设运营方惠州绿色动力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卫定介绍。
“第一先锋”规避污染风险
作为惠阳环境园垃圾焚烧厂项目总负责人,王卫定除了全面统筹工程建设进度、保障建设质量外,督促指导各部门规避污染环境风险工作也是他工作重点。他说:“每个生产环节都事关重大。”
防患于未然,胜于治乱于已成,编写应急预案对规避环境污染风险至关重要。工程建设之初,王卫定就和同事们提前部署,召开研讨会,组织编写《飞灰、炉渣事故应急管理预案》《重大污染环境风险防范应急预案》等。
编写预案期间,“风险”和“问题”是他脑海里的高频词。“坚持风险和问题导向,把风险和问题作为统筹部署和制定决策的起点,才能严防垃圾焚烧各环节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笔者发现,在他桌面上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风险应对策略。
每编完一份预案,他们都提前数月开始谋划,反复做应急演练,检验预案成效。考虑到现实情况的复杂性,王卫定与管理团队放弃以往相对简单的应急事故演练,采用多事件叠加场景模拟演练。“例如,垃圾渗滤液处理厂发生泄漏事件,同时又出现汽轮机发生故障等情况该如何处理。”
2020年初,厂内布袋除尘器系统发生异常。得知这一情况,王卫定心头一紧,马上赶到现场“望闻问切”。经排查,确定问题是由系统中的除尘布袋堵塞排气口引起。紧接着,他召唤全厂员工连夜抽取出2000多个布袋并用化学剂浸泡清洗。他们通宵达旦处理完问题设备再迅速回装,系统恢复正常运行后,王卫定长舒一口气。有惊无险,靠的不是运气,而是经年累月的应急演练、学深悟透。
“厂里有任何问题,王卫定都把自己当成第一先锋和第一道防线,所有工序都摸得很透。从应急排查到设备工作原理,事无巨细他都了然于心。”运行部经理姚登峰提起王卫定,由衷表示出敬佩之意。
“绣花功夫”化“邻避”为“邻利”
“当听到是垃圾焚烧项目,村民都极力反对。”王卫定说,一期项目建设之初,惠阳环境园和其它垃圾处理项目相似,面临着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邻避”困境。
“化解‘邻避’效应,就要让群众知根知底。”项目建设前,王卫定就已经紧锣密鼓地组织建设各部门通力合作,想方设法做好废气废水废渣处理结果公示措施及相关宣传工作,提前给社会和公众吃下一颗“定心丸”。
为减少公众的抵触情绪,王卫定在垃圾焚烧厂的外观设计上,下足了“绣花功夫”。在建筑外观上,他将岭南客家围屋的形态和建筑元素大胆融入垃圾焚烧厂的设计当中;其中最让公众敏感的烟囱被装饰成“客家碉楼”,“春风化雨”般融入当地的客家文化,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此外,除了定期组织村民到园区里实地考察,王卫定经调研还发现,村里年轻人对垃圾焚烧厂的了解面较广、接受程度高,而年纪较大的长者,由于信息闭塞,对此缺乏一定的认知度。在此基础上,王卫定组织团队对长者们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宣传。
“除了广泛宣传,化解‘邻避’也要带有‘温度’。”王卫定表示,每逢中秋节,他们就为当地70岁以上的老人送上油米;每逢春节,就组织员工慰问当地困难村民等。通过一系列睦邻友好活动,惠阳环境园长期与村民保持良好融洽的互动关系。
要真正打消村民的顾虑,还得全力做好“三废”保障措施。“烟尘1.1mg/nm3,一氧化碳0.49mg/nm3,二氧化硫11.8mg/nm3,氯化氢11.00mg/nm3,氮氧化物76.0mg/nm3……”9月2日下午6时,在惠阳环境园门口大屏上显示的烟气排放在线监测实时数据,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王卫定介绍,烟气排放采用严于我国国标的欧盟2000的标准,除了实时监测数据与环保部门联网,还在厂区大门口摆放了便于群众查看的大屏幕,将排放数据实时向社会公开。
在废水治理方面,王卫定与管理团队经过多方探讨、组织专家分析等步骤,采用生化加膜工艺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全部回用到生产水系统,实现污水零排放;在炉渣和飞灰方面,环境园建立起炉渣综合处理中心和飞灰固化物填埋场,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收集、贮存、转运并进行无害化处置。
在去除垃圾异味、净化污水废弃物的同时,垃圾焚烧厂还发挥着“变废为电”的‘邻利’功能。“在这里,一吨垃圾焚烧后可以产生400多度,够一个普通家庭使用一个月。”王卫定表示,待惠阳环境园垃圾焚烧厂(二期)全部投产,预计每年产生电量达到7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