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该案例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道联兴行政村茶田社,村庄农户呈集中块状分布,常住人口约241人,早期污水大多通过明渠自然排放至周边水体,对村内人居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村民反映强烈,因地制宜采用建设设施模式,村内污水应接尽接,设施工艺为“厌氧 人工湿地”,实际处理规模为20m3/d,站点于2009年完工后正式移交运营公司进行统一维护管理,出水稳定达到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db44/2208-2019)二级标准,运行情况良好。
图1 村庄地理分布图
二、技术工艺
采取整村污水收集管网 设施处理方式,基本实现雨污分流,做到污水应收尽收,达标排放。集中收集化粪池水、厨房水、洗浴水等黑水和灰水,做到污水应收尽收,共建设管网长度1629.47米。采用“厌氧 人工湿地”工艺,人工湿地技术是为处理污水而人为地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上用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使污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并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蒲草等)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体系。人工湿地去除的污染物范围广泛,包括n、p、ss、有机物、微量元素和病原体等。污水由进水口一端沿水平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依次通过砂石、介质、植物根系,流向出水口一端,以达到净化目的。
图2 工艺原理图
三、治理情况
(一)治理成效
茶田社处理设施处理效果良好,出水清澈,出水稳定达到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db44/2208-2019二级标准,目前运行情况良好。
表1 设施出水水质情况
单位:(mg/l)
图3 湿地植物正常(左)出水清澈(右)
(二)工艺适用标准分析
以“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为核心的工艺出水水质可满足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db44/2208-2019)中二级标准要求。
(三)工艺适用性分析
“人工湿地(水平潜流)”工艺具有抗负荷冲击能力强、成本低、工艺简单、运行维护简便等优点,但工艺处理能力一般、占地面积较大,较为适合村庄采用雨污合流或分流管网,进水浓度正常,村庄土地资源丰富,出水标准在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db44/2208-2019)为二级标准等对水质要求一般的区域。
(四)设施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表2茶田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经济技术指标
四、运维管理
(一)运维主体
日常维护主要为管网维护和设施管养。本设施由区属国企(增城区城市排水有限公司)负责运维,增城区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区水务局负责监督管理、镇(街)负责落实、行政村协助日常运维管理。
(二)运维费用
增城区按照区、镇(街)两级承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费用,其中派潭、正果、小楼是三个北部镇按9:1比例承担(区90%,镇10%),其他镇(街)按8:2比例承担(区80%,镇(街)20%)。维管单位每年的日常养护资金为分散式行政村按建设时确定的常住人口41.42元/人/年计费,按照区级运行效能考核情况支付,纳入区镇两级部门预算;村级运维管理队伍每年的日常养护资金按照500元/村/月计费,由各镇(街)考核达标后进行奖补,相关费用纳入镇级运维管理费用。每年按建设时常住人口9元/人的标准落实大中修资金,纳入部门预算。按照《广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养护与维修规范》(db4401/t29—2019)确定各设施维修周期,各镇(街)于每年12月上报来年大中修计划,按计划落实大中修工作,因客观原因需调整计划需提前一个月上报调整。
五、特色总结
(一)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茶田社人口规模适中,居住集中,村庄土地资源丰富,且未涉及环境敏感区域。在实施治理工程时结合实际情况选用省标二级,进一步根据处理要求选用了处理能力相适应且运维简便的无动力工艺(厌氧 人工湿地),且湿地建设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建设,设施运行超十年,治理成效良好。
(二)创建“区排 农户”模式,保障运维管理成效
创新构建“区排 农户”的农污设施运维管理模式,通过聘请当地村民充实维管力量。目前广州市增城区排水有限公司农污运维一线员工中,有90%的员工为当地村民。借助当地村民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实现了农污设施的高效维管,同时也适当缓解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