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河是深圳市南山区的“母亲河”,贯穿南山全境,曾经流沙如金,故唤作“大沙河”。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沙河遭遇淤塞污染,水质变差,周边居民不得不闭窗而居。近年来,大沙河经过集防洪、治污、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治理,整体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或以上,实现从流沙河、臭水河到网红河、观光河的华丽蜕变,成为广东万里碧道中靓丽的“生态名片”,也为深圳市建设先行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先锋提供南山范例。
一、因地制宜,打造美丽河湖
(一)多层次保护水资源
大沙河流程较长、河面较宽,为使流水不腐,生态补水成为河流整治的关键环节。为确保大沙河生态流量充足,河道整治工程从生态补水、闸坝调度、基流释放等多个层次对大沙河进行了改造,通过布设壅水设施,形成多处景观水体;优化改造西丽再生水厂及部分污水资源化处理设施,进一步提升生态补水质量;详细制定河口景观闸调度方案,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满足景观环境的水量需求。多措并举,从而稳定实现大沙河拥有充足的生态流量和多样化的水流形态。
(二)全方位优化水生态
大沙河作为典型的海湾水系,不但具有区域地理地貌特征,同时也具有典型华南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但伴随着区域近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人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扰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以打造生态美丽河流为首要目标,在大沙河开展了防洪、治污、景观全方位整治。2019年11月大沙河生态长廊全线贯通开放,这标志着大沙河正式完成蝶变,如今的大沙河沿线芦苇茂盛、白鹭翻飞,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有机串联起沿线羊台山、塘朗山森林生态系统与深圳湾海湾生态系统,真正实现城市山水相连,河海共融的美好愿景。
(三)全流域改善水环境
大沙河作为传承着南山记忆的“母亲河”,周边的居民还能记起儿时入水嬉戏的场景。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口的急剧增加,大沙河接纳的污染负荷远超其自净能力,污染程度急剧增加,河水发黑、发臭。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市区携手共同作战,系统推进大沙河综合治理,开展大沙河全天候达标行动,强力推进流域内正本清源,雨污分流查漏补缺工作,高质量开展截流箱涵系统整治、加快推进调蓄池建设、全面推行排水管理进小区、科学制定调度规程、组织联动执法。通过强化水污染治理全过程管控,推进大沙河全面达标,2020年,大沙河年均水质可达地表水iv类或以上。
二、多措并举,推进系统治理
(一)坚持流域思维,实施“源头 管理 末端”系统治理
一是“源头减污”,实施全流域雨污分流改造。大沙河流域内900余个排水小区及16个城中村全部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同时全面实施排水管理进小区,为水污染治理提供源头保障。二是“管理控污”,强化涉水污染源执法监督。对流域内所有涉水经营户、在建施工项目实行一户一档动态管理,强化监管,确保排水规范。三是“末端治污”,系统开展河流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大沙河支流治理,释放山体清洁基流,补充大沙河生态流量,启动调蓄池建设,有效提升大沙河水质。
大沙河治理前
大沙河治理后
(二)坚持城水共融,实施“生产 生活 生态”综合治理
一是坚持水产城共治理念,打造绿色的产业链道。以大沙河串联周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端企业,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产业道”。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打造秀美的休闲漫道。打造水上赛艇、看台、瞭望台等活动场所,设置步道、自行车道,布设书吧、母婴室、休闲坐凳等服务设施,使大沙河成为市民游客的“休闲道”。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理念,打造健康的生态廊道。利用原有资源构造多种湿地环境。开展虫鱼花鸟复育,为生物繁衍提供庇护所,确保生物多样性,成为以河流为载体的“生态道”。
三、齐抓共管,建立长效机制
(一)强化政府主导,完善顶层设计
成立南山区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统筹辖区内水污染治理各项工作,印发《南山区治水提质行动方案》,订立水污染治理的“计划书、作战表、军令状”;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印发《南山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南山区全面推行湖长制实施方案》,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护河机制,通过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河长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将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具体到个人,协同推进污染源管控、水污染治理工程、执法监督等工作,确保河流“长治久清”。
(二)加强监督检查,提升建管水平
将水污染治理任务纳入区委督查室督办系统,定期汇总通报进展,通过督办促进水污染治理工程提质加速。主动将水污染治理纳入人大监督体系,成立由人大代表组成的专题监督小组,对大沙河流域雨污分流改造、大沙河水质提升等工作开展督导检查。充分动员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力量参与到水环境治理工作中来,对河流水体治理、运维管理等实时监督。
(三)扩大公众参与,构建治水合力
调动大沙河流域沿线企业专业优势和社会资源,组织开展政企联合巡河等特色活动,引导企事业单位履行治水、护水的社会主体责任;组建“河小二”护河志愿服务队,设立“沙河·尚”护河志愿服务u站,积极开展义务巡河、治水宣传、水质监测等多种志愿服务,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群众等爱水护水治水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