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广州广东大厦三楼国际会议厅举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专场,由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主发布,介绍广东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情况,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是省新闻办直播实录。
主持人杨芳: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广东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为全方位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省新闻办举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专场。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广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在发展领先一步的同时,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新旧生态环境问题交织的挑战。近年来,广东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1 1 9”工作部署统筹推进,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入推进。今天,我们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杨芳:首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先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吴道闻先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先生,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刘耿辉先生。现在,有请鲁修禄先生介绍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情况。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 鲁修禄: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下面,我向大家通报一下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科学谋划、系统部署、强力推进,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广东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广东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省改革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在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国家战略时,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美丽湾区;在谋划全省“1 1 9”工作部署时,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其中重要内容,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时,对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均提出明确的生态保护要求;在研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时,提高一级指标绿色权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省委生态环境委员会第一主任、主任,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第一总指挥、总指挥,带头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全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体系、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工作格局。2020年度,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被党中央、国务院评定为优秀等次,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巨大变化。在经济总量长期领先和人口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和改善幅度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大气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先行,连续七年全面达标,2021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4.3%,pm2.5年均浓度降至22微克/立方米,率先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和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率先转入以臭氧防控为中心的攻关模式,率先构建大气污染防治先行示范区。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原有9个劣v类国考断面全部消劣,527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茅洲河、练江由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2021年149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89.9%,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0.2%,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绿色日益成为广东发展的鲜明底色,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达20.13%,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森林覆盖率提高至58.7%;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碳普惠机制和碳捕集技术等试点示范工作,截至2021年全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和金额分别为1.997亿吨和46.1亿元,为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作出有益探索。
三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完成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1 4”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体系,推动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压实压紧各地党委政府责任。构筑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形成以“三线一单”为支撑的绿色空间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为主体的环境治理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十三五”以来制修订90多件次生态环境地方法规。环评“放管服”、执法正面清单管理等改革举措落地见效,重大项目“三服务三保障”机制发挥重要作用,生态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凸显。
四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增强。环境基础设施大幅提升,2021年全省城市(县城)污水处理能力达2947万吨/日,污水管网长度达7.34万公里,相比2018年分别增加41%、33%,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018年不足20%提高到45%以上。珠三角9市全部纳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达850万吨/年,与2017年相比翻番,基本满足全省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需求。基本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涵盖全要素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以及包含智慧监测、智慧监管、智慧决策、智慧政务四大应用体系于一体的生态环境智慧云平台。
五是生态环境安全有效保障。统筹抓好疫情防控生态环保工作,不折不扣落实“两个100%”(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和服务100%全覆盖,医疗废物、医疗污水及时收集转运和处理处置100%全落实)。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提级应对、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十三五”以来全省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一大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在于我们始终做到“六个坚持”,即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构建社会共治共享的“大环保”格局。同时,也离不开在座各位新闻媒体的帮助、宣传和引导,希望今后大家继续给予支持。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好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持续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推进生态建设与保护,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广东样板,让广东大地青山常在、秀水长清、空气常新。我就通报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杨芳:谢谢鲁修禄先生。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按照惯例,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经济日报记者: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请问下一步广东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的部署和安排?谢谢。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吴道闻:谢谢您的提问。我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组织领导全面加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始终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成立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和污染防治攻坚各项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多次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二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高质量编制《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出台《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政策体系这几年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强化。
三是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首先是大力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省建立了覆盖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链长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稳步提高能源清洁化水平,比如说推动海上风电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发展光伏发电,2021年全省新增海上风电装机549万千瓦、新增光伏装机225万千瓦。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运“公转铁”“公转水”。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2021年推广超27万辆。加快打造低碳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累计建成电动汽车充电站4100座、公共充电桩17.3万个。
为推动全省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升级。首先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同时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积极培育低碳零碳负碳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促进产业的绿色升级。
二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紧紧围绕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生态碳汇、资源循环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方面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绿色低碳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示范园区。
三是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积极发展光伏发电,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四是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调整货物运输结构,继续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营运车辆。
五是加快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强化领导干部培训,提升专业能力素养,切实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接下来我们将在以上这些重点方面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提问生态环境厅,广东大气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先行,请问广东在这方面的相关举措?谢谢。
鲁修禄:谢谢您的提问。广东大气环境质量领跑先行,凝聚了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知道,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当时生态环境部部长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广东珠三角在2015年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域实现了pm2.5年均浓度在35微克/立方米,当时讲的是标况,标况折算成实况大概有3个点的差距,也就是说当时讲35微克/立方米相当于现在的32微克/立方米,35微克/立方米是当时国家的二级标准,所以部长说这说明我们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路径是对的。
我从2016年到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以后,我们就一直在探讨如何深化大气环境治理,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因为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后,每年下降的幅度可能没有那么大,所以我们当时研判每年大概能下降0.5个点,也就是说“十三五”五年可以下降2到3个点。事实上到2020年我们的大气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了25微克/立方米以下,我们现在讲的22微克/立方米折算成标况就是25微克/立方米,下降了10个点。也就是说一年我们下降了2个点,成绩比预期更好。
为什么能取得这个成绩,我们也在思考,这个思考对我们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十分有意义。我们觉得,一是广东坚持高质量发展,结构转型、结构调整比较深入、比较全面。刚才道闻主任讲了,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我觉得结构减排在我们当前的背景下仍然是大气污染质量改善的一个最基本的途径和原因。
二是我们坚持科学治理为主要方针。广东在第一阶段重点防控pm2.5,也就是说在亚运会之前到2015年,甚至到2018年,我们基本上是以pm2.5、pm10,即以颗粒物、细颗粒物防控为主。后来,臭氧逐渐成为影响我们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到2018年我们适时提出广东要从以pm2.5防控为主转向以臭氧防控为主。事实上我们在臭氧防控的时候,一定是会同步带来pm2.5的持续改善和下降。到了2020年,我们为了达到“十三五”攻坚的硬任务,当时定的是空气优良率95.5%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坚持以臭氧防控为核心,提出了32字治理防控的措施和方针,“突出减排、狠抓重点、精准降超、应急削峰、省市联动、区域联治、专班指导、探索示范”。防控重点以臭氧作为重点,防控时段是根据臭氧多发、频发的时间,精细到加油站的管理,包括车辆、柴油货车等的管理都非常精准。
在工作措施上,首先建机制,采取了省厅和院士组建大气污染攻坚攻关研究指挥中心,成立了工作专班,这个专班是由专家和当地的生态环境局局长“双组长”负责制,主要是在珠三角几个城市,比如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清远等等,所以我们能够实现目标。还有就是省委、省政府专题研究,多次听取汇报。
再就是探索机理,多次召开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咨询会,研判气象条件状况、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和污染物排放年度规律等情况。臭氧的机理,目前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排放源的排放口就直接测出来非常高的臭氧,可能是直接生成的,现在正在针对此开展一些攻关研究。如果确定的话,臭氧可能不仅是二次生成物,也可能是一次生成物,现在还没有结论。
广东大气污染2018年率先达标以后,珠三角已经不是国家重点防控区了,但是为了推动发挥引领作用,生态环境部确定我们为大气防控先行示范区,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是有一个探索和持续改善的任务。我相信在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的基础上,我们会为构建一流美丽湾区作出新的成绩。谢谢。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住建厅的刘厅,改善人居环境离不开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请问这项工作在上一阶段取得什么样的进展?下一步有什么样的计划?谢谢。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刘耿辉: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水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的抓手,对于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空前的力度补齐生活污水管网短板,以超常规的举措强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弱项,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管网建设速度及规模前所未有。2018年以来,全省新建城市生活污水管网约2.9万公里,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城市生活污水管网7.4万公里。
二是处理能力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2018年以来,全省新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900万吨/日,目前全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2947万吨/日,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三是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明显提高。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评估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推动“双转变、双提升”有效开展,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自2018年的62%提升到目前的76%,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浓度从2018年的88毫克/升提升到目前的96毫克/升,生活污水收集效能明显提高。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重点开展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持续补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指导各地继续加大设施建设力度,根据《广东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十四五”规划》,预计“十四五”期间,我们还会继续新建城市生活污水管网7千5百公里以上,新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能力达490万吨/日以上,预计带动基础设施投资达800亿元以上。二是重点加强专业化运营管理。加快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厂网一体”管理机制,组建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实现从排水户、小区管网到市政管网,再到污水处理厂的全链条、一体化管理。三是加快排水管网信息化建设。在全面摸排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并定期更新,尽快实现管网管理信息化。四是推动长效机制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生活污水管网排查周期性检测,加强建设质量管控,完善排水许可制度,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专业化管理水平。我就简要回答到这里,谢谢。
新华社记者: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坚决打好转变为深入打好,这一转变使得广东省在生态保护工作方面与上一阶段相比主要产生了哪些变化?谢谢。
鲁修禄: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广东以全国1.9%的国土面积,全国8.9%的常住人口,全国10.9%的经济总量,在经济总量这样多年保持全国第一的情况下,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水平完成国家下达的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巨大变化。去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第二轮到广东来督察,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的组长和有关领导在反馈督察意见的时候,对广东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一个比较朴实的评价,说“广东领导是真花时间、真花白银、真有变化”。
真花时间。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2021年3月间,省委书记就生态环保工作召开会议71次、调研42次、作出批示86次;省长召开会议研究部署114次、调研督导27次、作出批示378次。仅今年以来,在做好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大盘的特别背景下,省委、省政府仍然先后召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黑臭水体整治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等全省性会议、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省长专题会议等近20次,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是省委、省政府研究部署最多的工作之一,是书记、省长抓得最紧责任压得最实的工作之一。
真金白银。近五年来,省委、省政府累计投入近7500亿元补上历史欠账,以超常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仅2018-2020年,省级财政统筹安排资金722亿元。
真有变化。刚才发布的时候已经报告了,广东的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巨大变化,绿色日益成为广东发展的鲜明底色。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从“坚决打好”,我们都看到了真实的变化、真实的效果。生态文明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保障,意义重大,但要“深入打好”,意味着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
层次更深。污染实际上是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广东是制造大省、人口大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是我们需要坚守和科学做好的工作。既要做到更高的环境质量指标水平,更要做到常态化下,正常常规管控下就能实现这些指标。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需要做大量坚实的工作,这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个重要的内涵。
领域更广。从广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指标来看,我们要从水气土等硬指标,加强传统的大气、水污染防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质量的污染问题,转向更多关注农村的以及新污染物治理。
要求更高。这是内涵式要求。广东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前不久省政协提供了一个报告,指出粤东西北部分城市跟周边省份的临近市县比较,我们在环保的硬投入方面是明显弱于临近省份,所以我们的粤东西北地区的环保压力和任务,实际上跟珠三角比是存在着极不平衡的情况,这方面省里也在逐步解决,包括过去对练江污染,省政府高强度的投入,最近正在安排对茂名小东江、粤东西北的一些问题加大力度。
还有充分性问题,全省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实现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目标积极作为,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把生态环保工作融入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坚持八字方针“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做到五个精准,即“问题、时间、区位、对象、措施”五个精准;突出两个重点,一是不平衡性的问题要解决好,二是治理得不深入、不充分的问题要解决好,进一步再下功夫。谢谢。
广州日报记者:提问自然资源厅长的屈厅,广东的红树林面积是全国最大的,我们在红树林的保护和营造方面有些什么具体的措施?谢谢。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谢谢您的提问。我们省的红树林面积确实是全国最大的,占了全国的40%。我们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李希同志批示“我省是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要高度重视红树林的保护工作”,“建设具有海岸生态多样性保护和防灾减灾功能的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已写入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
一是做实“一本账”。组织开展红树林资源专题普查,全面查清我省红树林种类、面积、分布、质量、宜林地潜力等状况,摸清家底。经摸查,我们的红树林面积是15.96万亩,是全国最大,分布了全省14个沿海地市,红树林的品种有30个左右。我们正在科学谋划创建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打造成全国名片,建设蓝碳助力碳中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
二是绘好“一张图”。我们印发了《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红树林整体保护六项举措,将国家下达我省到2025年完成营造修复8000公顷红树林的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个市县。
三是构建“一套制度”。我们出台了《广东省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实施方案》,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除了国家重大项目以外,一律禁止围填海。修订《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设立红树林湿地保护专章,为红树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并且我们还印发了《海岸线占补实施办法(试行)》,建立了占补平衡制度。完善红树林营造修复奖励机制,核心的内容就是营造1亩红树林共奖励0.5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把激励政策措施落地落细。
四是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我们利用各级资金,现在已经开展了红树林的营造项目17个,持新营造红树林面积共700多公顷,总投入资金约6.6亿元。现在正在积极推进湛江徐闻、湛江雷州、阳江阳西、江门台山、惠州惠东等5个片区的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工程之中,我们还结合退塘还林还湿,在红树林的生态修复中探索养殖塘耦合共存模式,这种模式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谢谢。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记者:提问省生态环境厅,水环境质量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过去几年,我省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请问广东在治水方面取得哪些成效?有什么值得推广的经验?
鲁修禄:谢谢您的问题。水是大家非常关心的,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从环保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广东的好水在全国是排在前面的,是非常好的、非常安全的。我们西江、东江、北江、韩江、鉴江这些大江大河的干流水质以及市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水质都是100%达标。另一方面,广东由于经济发展的特点,一些区域性的河流和一些河段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累积性污染,最差的河也曾经在广东,如大家都知道的练江、茅洲河。所以在广东水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就坚持保好水、治差水,这两个方面应该说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在保好水方面,一是大力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作。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些地方城市过去的规模、经济的结构以及供水的体系是与当时的情况相适应的,但是改革开放几十年以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深圳过去有100多个水库,到处都是水源保护地,一方面水源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另一方面供水与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指导下,我们按照国家的规定 ,科学地进行了一轮全省全覆盖的新的水源保护地的划定,这个划定理顺了很多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无论是从供水安全还是水质保障方面等不协调的问题,都系统地予以解决了。
此外是规范“立”,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置标志牌、地理界标、隔离设施。地理界标、标志牌我们树了9813个,隔离防护设施新建了18091公里。我们对全省在用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开展定期的监测,对环境状况开展调查评估。以深圳为例,他们通过水源保护区的调整科学规划、通过工程措施,不仅水源地保护得到大的提升,目前周围的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善。所以我们水源地的保护,从各地的实际出发,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样的一些案例在全省还有很多。
二是深化开展了流域的生态补偿。比如东江,我省跟江西有生态补偿的机制,韩江,我省跟福建有生态补偿的机制,在九洲江,跟广西有生态补偿的机制,这些都有效地对大江大河主要的水源地进行了水质保障。
在治差水方面,全省水质优良率从过去70%多提高到现在超过90%。过去全省有71个国考断面,其中的劣五类目前已经全部消除。现在全省是149个国考断面,我们也正在按照新的要求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得也比较顺利。
广东在治水方面,一是坚持高位推动,省委书记李希亲自挂点茅洲河,时任省长亲自挂点练江,伟中省长在深圳的时候要求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要消除、一切工程都要给治水工程让路。二是坚持系统谋划,按照流域一盘棋,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坚持治水与治产、治城高度结合。三是坚持精准施策,不管是我们厅也好,还是部门之间也好,还是省直单位和地市也好,在最困难的时候、最重要的时候,无论是大气污染还是水污染治理都是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督导。四是坚持依法监管,还有法治的宣传,我们联合人大、政协等单位发出倡议,动员全省的工商企业对水污染防治作出应有的贡献。谢谢。
南方日报记者:广东现在正在做生态文明建设,请问广东在实施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上,实施了哪些具体的措施?谢谢。
屈家树: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坚决认真地履行自然资源部门的核心职能,重点做到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科学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的建立。我们编制了《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和《广东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规划》,筑牢生态安全格局,合理布局生态修复重大工程。修订《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广东省土地管理条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制度。加强生态修复政策制定和标准体系建设,落实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努力促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广东建设。
二是强化工程带动,持续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建设,在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方面,我们实施了两个国家级的项目:即2018年启动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2021年继续推动实施广东南岭山区韩江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这两个项目均分别获得中央资金支持20亿元。其中粤北南岭项目已经全部完成国家下达的19项绩效目标,北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刚才修禄厅长已经介绍了,南岭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
在海洋修复保护方面,我们重点支持了阳江、揭阳、珠海、湛江4个市开展了海洋生态保护项目,连续3年投入了7个亿(国家资金),并且省级财政也安排了12亿用于沿海地区海岸线的生态保护修复以及美丽海湾建设和海洋综合示范区建设。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从2018年起我省每年都实施矿山石场治理复垦复绿的工作,到2021年累计投入资金将近18亿,完成矿山石场治理复绿将近3000公顷,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任务,实现了修复山体和恢复生态的目标。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面,我们有序推动了国家级20个乡镇的试点和全国唯一以县域为实施单元的从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并且我们结合广东的实际,在南海进行了省级的县域范围的试点,还组织了19个乡镇进行乡镇范围内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三是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我们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要求,正在起草我省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核心的内容是赋予修复的主体在一定期限内拥有自然资源的特许使用权。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工作实践,选取了10个点进行试点。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营造修复,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成为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
四是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工作合力。我们探索推动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和系统修复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提升修复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原生性。我们组建了省生态修复协会,成为联系政企的纽带,并且建立了省生态修复的专家库,为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组织开展两届广东省生态修复十大范例评选活动,通报表扬一批生态修复单位和个人。并通过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气氛,引导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谢谢。
主持人杨芳: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和想要了解的内容,可以在发布会后再联系yabo亚博88的相关发布单位,也希望各位记者朋友能够围绕发布会的内容推出更多精彩的报道。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媒体朋友!